01-1913年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遇刺被害后,孙中山发动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亡走日本,决心重新建党,集结革命力量,推动反袁斗争。1914年7月8日,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在日本东京成立。图为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加入中华革命党时亲自书写的誓约书。
02-1914年7月,以英法俄等为协约国一方,德奥等同盟国为一方,打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在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殖民地已经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的而爆发的一场战争。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战场。
0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趁欧洲列强无暇东顾之机,在对德宣战后,于1914年11月占领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青岛。1915年1月,日本提出了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要求。5月,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的《民四条约》。图为中日代表在《民四条约》签字时合影。
04-1915年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对国人爱国热情的刺激,袁世凯统治时期尊孔复古思潮的猖獗,新思潮的传播以及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使一些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起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图为1914年第4期《孔社》杂志刊登的《教育部崇经尊孔之新方针》一文。
05-1915年6月,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及反对袁世凯“二次革命”的陈独秀从日本回国。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图为《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06-1916年9月,陈独秀将《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图为《新青年》。
07-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至北京。李大钊、鲁迅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图为黎元洪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的任命状。
0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期,1917年11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11月10日国民党的机关报上海《民国日报》最先在中国报道了俄国革命成功的消息。图为上海《民国日报》1917年11月10日的有关报道。(《理想与奋斗》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