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员单位
当前位置:
北京
|
地区选择
北京市中山公园管理处

北京市中山公园位于天安门西侧,占地面积0.238平方千米,是一座带有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1957年10月28日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一级公园、首批精品公园、首都文明单位、国家重点公园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北京市中山公园所在位置原是唐代古幽州城东北郊的一座古刹。辽代,扩建成大型僧刹“兴国寺”。元代再次扩建为“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左祖右社”制度,于阙右门之右建社稷坛。社稷坛是封建皇帝祭祀五土神、五谷神的场所,也是皇权王土和国家收成的象征。社稷文化,即社稷守文化。上古时代就存有长江流域的“神守文化” 和黄河流域的 “社稷守文化”两大系统。守,意为封职而守之,在上古时期,含有分封、世家、世袭的意思。在远古时代,神守与社稷守不分,所有国王都是神而能通于天;神守与社稷守分开,始于夏初。社稷祭祀活动最早出现在新时期时期红山文化,而后在良褚文化也多有发现。夏代“社”与鼎共同成为国家象征。商代社稷祭祀已经初具规模。周代社稷开始有明确等级,并直接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明清皇帝每年农历二、八月的上戊日都要例行隆重举行祭祀活动,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望国家江山永固。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皇帝明清亲祭或遣官祭祀1300余次。古社稷坛由内外坛墙、神厨、神库、宰牲亭以及祭坛(俗称五色土)、拜殿和戟殿组成。祭坛由青白石砌筑,坛内按照南红、西白、北黑、东青、中黄的规制铺五色坛土。明朝时期坛土为各地进贡而来,清朝改由涿州、霸州、房山、东安进献。周围的琉璃矮墙与坛土的颜色方位一致。坛台中央设有一块上尖下方的石柱,称江山石或社主石。五色土坛台的设置是封建王朝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象征。

社稷坛于1914年由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倡议并主持辟为公园,初称中央公园,并于当年10月10日开放,是北京市内近代史上第一个对市民开放的古典皇家坛庙园林。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曾在园内拜殿停灵并公祭。1928年9月5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中央公园改称中山公园,拜殿改名为中山堂。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景色优美,自向公众开放之日起,公园便成为当时北京城内各社会团体、各阶层人士聚集的重要场所。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中国画学会、行建会、中国书学研究会、中国营造学社、文学研究会、少年中国学会、全国美协等。公园的茶座也吸引了鲁迅、周恩来、李苦禅、巴金等一批中国近代史重要的文化名人和政治活动家来园活动。

公园自开放后坚持按照“依坛造景”的建设理念,完整地保存了明清社稷坛的礼制建筑群,并逐步增建了一批园林建筑和景区。先后营建了松柏交翠亭、格言亭等,移建了习礼亭、兰亭八柱,还有宫苑名石青云片、绘月、搴芝,新建、改建了愉园、唐花坞、杏花村(来今雨轩新址)、蕙芳园等建筑。逐步将一个荒凉破旧的旧社稷坛建成为一座以社稷坛为核心,以苍松翠柏为主体,以花卉绿草为映衬,以主题景区为点缀,四季常青、花无断时、底蕴深厚、清新静雅的现代城市园林。园内612株古树,辽、金、元、明“四世同堂”,树龄古老,姿态奇绝,与名花异卉、亭台廊坊相辉映。不断满足游客需求,坚持常年举办郁金香、名人名兰等特色花卉活动。

随着公园的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北京市中山公园不仅成为广大游客游览、休闲、文化娱乐的园地,也成为党和国家、社会团体举办各种庆典纪念、展览咨询等公益活动的重要场所。公园曾多次承担首都国庆重点游园活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来园参加游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