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孙中山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暨《一九二二至一九二三年孙中山在沪期间来电辑释》(繁体版,全五册)新书发布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活动由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指导,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和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主办,上海图书馆承办。
《一九二二至一九二三年孙中山在沪期间各地来电辑释》,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 辑释
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薛潮,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倪一飞,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党委书记杨春花,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副会长吴剑等出席。主办方特邀汪朝光、熊月之、刘世襄、戴鞍钢、廖大伟、黄亚平、沈飞德、赵立彬等专家学者与会,共同见证珍稀函电的新书首发。
活动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为新书发布及赠书,由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馆长郑瑛主持;下半场为学术讨论,由中华书局上海聚珍总经理兼总编辑贾雪飞主持。
郑瑛主持
倪一飞在新书发布致辞中指出,书中所收514通函电均为宋庆龄生前亲自保存,现收藏于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从2023年起,在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管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专题工作组数易其稿,辑释成书。尤其在辑释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科院,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广东省社科院,上海、福建等地方志办,中华书局等机构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他强调,《来电辑释》的出版,是文管委组织整理、研究孙中山、宋庆龄档案资料的阶段性成果,书中收录的函电更是孙中山思想转变和实践的重要见证。期盼《来电辑释》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孙中山、宋庆龄两位历史伟人的汲汲探索,更加积极投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实践,引领我们把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之奋斗的伟大民族复兴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倪一飞致辞
致辞结束后,薛潮、倪一飞、杨春花、吴剑、贾雪飞共同为新书揭幕。

揭幕合影
揭幕仪式后,倪一飞代表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向上海图书馆捐赠本套新书,杨春花代表上海图书馆向倪一飞颁发捐赠证书。

赠书合影
下半场活动分为新书概况介绍和专家学者点评两个环节。贾雪飞在主持中提到,函电研究成果经中华书局申报,被列入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物规划,“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今天,我们以这项重要的文化成果致敬伟大的孙中山先生,致敬积极倡导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新时代中国!”

贾雪飞主持
在新书概况介绍环节,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的三位青年研究者对新书概况做了汇报。该馆文物保管部文博馆员符朋介绍了“福建来电卷”的主要内容、学术价值和考释过程。福建来电卷收录电报共计173通,其中近90通电报系首次披露。

符朋发言
该馆文物保管部助理馆员陈钰彬介绍了“北京来电卷”、“其他省市来电卷”、“海外来电卷”三卷的概况。三卷共计109通,首次刊布的电报约为70余通。

陈钰彬发言
该馆文物保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王宁宁介绍了“香港来电卷”和“广东来电卷”的概况。两卷收录电报共计232通,首次刊布的电报约为150余通。

王宁宁发言
新书学术顾问刘世襄代表辑释团队回顾了所收函电的发现、保管过程,并介绍了函电整理、辑释到出版的工作过程。

刘世襄发言
在专家点评环节,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熊月之指出,孙中山于1922年8月14日抵达上海,1923年2月15日离开上海。期间,孙中山涉及与处理的事情,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表示:“这套资料里面的很多信息,都是属于机密甚至绝密级别的,属于在极小范围里才有人知晓的、最为重要的信息,是解读那段历史最有价值的信息。一百年过去了,将这些信息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加以清晰的注解,这对于研究那段历史,研究孙中山的政治实践与精神贡献,可以佐史之证,揭史之秘,补史之缺,纠史之偏,确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熊月之发言
复旦大学教授戴鞍钢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新书出版的意义。首先,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以这样的方式缅怀和向孙先生致敬,非常有意义。其次,本套书是继陈旭麓先生1990年代主持出版《孙中山集外集》和《孙中山集外集补编》之后,特别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大部头之作。最后,本书的独特价值体现在:一是反映了对孙中山伟大生涯中间的伟大转变之动因更深层次的认识;二是衔接了桑兵教授主编的《各方致孙中山函电汇编》,与孙中山年谱、文集对照,历史画面感更生动;三是本书是集艺术品、珍贵史料、精湛研究于一体的精品佳作。

戴鞍钢发言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廖大伟指出,这套书所收函电是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的自藏稿,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专题工作组做了大量且非常专业的工作,通过专业系统的辑释出版,既是对孙中山逝世百年最好的纪念,也是嘉惠学林的好事,为孙中山宋庆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廖大伟发言
上海宋庆龄研究会副会长黄亚平指出,新书出版不仅是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和国家文物工作新要求而组织开展的重大工作,更是实现宋庆龄毕生珍藏这批函电的初心,在纪念孙中山逝世100周年之际告慰孙中山、宋庆龄的重大举措,对推动孙中山研究的意义非同一般。

黄亚平发言
上海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沈飞德指出,这套书是有关孙中山珍稀档案资料的重大发表,除了早年影印出版的近200通之外,其余均为首次公布,具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史料与学术价值,极其难得,是近年来对孙中山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原样呈现是这套书的一大特色,可以进一步从中发现函电所蕴含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沈飞德发言
中山大学教授赵立彬从学术方面阐述了这套书的意义:一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所收函电涉及各种重要人物,是研究相关历史,特别是历史细节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二是体现了辑释者的学术功力之强和所下功夫之深。这套书详细考释了各函电的时间、地点、人物,对所涉及的地名、机构、重要事件补充佐证资料。三是将极大地推动孙中山和近代中国研究。这套书的出版,将有力推动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相关历史的学术研究,带动和提升文博系统的学术研究水平,取得更加丰硕的创新成果。

赵立彬发言
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汪朝光从珍贵性、文献性、可用性和科学性四个方面作了总结点评。一珍贵性。这套书依据的原始文献由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珍藏,是独一无二的。二文献性。历史史料有多方面的形式,类似档案类的史料是最值得研究利用。三可用性。历史有宏观、中观、微观,以函电作为史料,对历史的阐释将起到独特作用。四科学性。专题工作组借助原始文档对函电做了释读,辑释过程科学,方便研究者和读者使用。“这套书的出版,对推动孙中山的研究,对推动孙中山和他的时代的研究,再广而言之,对推动民国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都会有它非常重要的意义。”

汪朝光发言

全体嘉宾合影